“小托管”托起“大未来”——临武县汾市镇南岸村暑期托管班的探索与实践纪实

来源:郴州新闻网 2025-11-08 17:10:06

11月8日,临武县汾市镇喜洋洋幼儿园里饺香四溢。南岸村10余名留守儿童在村干部和志愿者的陪伴下,正热热闹闹地包着饺子。看着孩子们专注地捏着饺皮、分享着趣事,临武县委派驻汾市镇南岸村第一书记陈文发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。这一幕,与四年前何其相似,却又如此不同。

一顿饺子叩开关爱的心门

时光倒流至2021年。那一年,陈文发来到南岸村开展驻村工作。立冬那天,为了给村里60余名留守儿童过节,他和南岸村党支部书记、村委会主任贺周俊等村干部组织他们一起包饺子。

“我想要一个篮球”“我的书包破了,想要新书包”……热气蒸腾中,孩子们许下“微心愿”。

“我想和爸爸妈妈打视频电话,爷爷奶奶的老年机看不到人。”这时,有孩子小声地说。

陈文发和村干部们深受触动,立即掏出手机安排视频通话。“屏幕两头,大人孩子都在抹眼泪。那一刻我们就知道,得为这些孩子做点实实在在的事。”

一份温暖的承诺,自此在武水河畔生根发芽。

在陈文发看来,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,既容易产生孤独感,也可能因为缺乏家庭监管而产生行为习惯上的问题。“暑假是留守儿童最容易‘失管’的时候,我们就想着在暑假办个托管班,既解决看护难题,更给孩子一个充实的假期。”

就这样,从最初的一顿饺子,到后来的微心愿,再到系统化的暑期托管,南岸村对孩子们的关爱一步步走向深入。

从摸索到规范的爱心接力

2022年7月,第一期托管班在摸索中起步。村里腾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4间房间,作为孩子们的暑期课堂。

场地有了,老师从哪来?村党支部通过“三个一批”组建教学队伍:动员一批本村返乡大学生,对接一批高校支教团队,聘请一批本地退休教师。

汾市镇喜洋洋幼儿园园长刘玲英义务担任起暑假托管班的“爱心妈妈”。她创新推出“每日一会、每周一课、每月一评”制度:每天放学后组织教学复盘,每周开展示范课观摩,每月进行教学效果评估。“记得有个大学生志愿者刚开始上课很紧张,我们就安排他先听退休教师的语文课,再慢慢尝试带课。”她回忆道。

资金保障方面,村集体每年从光伏收益中拨付3万元基础经费,村党支部向上争取县直部门项目资金,向外发动乡贤爱心捐赠。四年来累计筹资28万元,不仅覆盖了日常运营,还为教室安装了多媒体设备和空调,为孩子们购买了保险。

课程设置上,托管班打造了“基础+特色+拓展”三级课程体系。基础课程包括作业辅导,特色课程开设篮球、绘画、科普等兴趣班,拓展课程组织研学活动——带孩子们参观舜华鸭业基地、消防救援队、临武一中等。今年托管班还新增了编程启蒙课,由中南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授课。

在中南大学应用地球物理专业的大学生志愿者讲解科普知识时,一个五年级男孩听得入了迷。他第一次知道,脚下这片土地蕴藏着如此奇妙的科学奥秘。从那以后,“考上中南大学”成了他努力学习的新动力。

改变在悄然间发生

经过四年探索,托管班已形成一套成熟的长效机制。每年3月启动筹备工作,5月完成志愿者招募培训,6月进行场地维护和课程设计。村里还建立了“留守儿童成长档案”,记录每个孩子的兴趣爱好和成长轨迹。

初中生贺照滔的故事在村里传开了。这个曾经性格内向的男孩,如今在篮球场上像变了个人。回家后,他总要加练一会儿,还把学到的动作一招一式地教给弟弟妹妹,成了他们眼中的“小教练”。

“这孩子以前放学就玩手机,现在回家会主动分享学到的知识,还提醒我们注意用电用火安全。”刘雍的奶奶黄国燕逢人就说。连续四年的暑假托管班,让这个曾经沉迷手机的孩子,成了家里的小小“安全监督员”。

托管班改变孩子的同时,也温暖了整个村庄。村民们感受到村委的用心付出,参与度也越来越高。大家有钱出钱、有力出力:有的送来当季蔬菜,有的搬来桶装水,还有的主动维持校门口秩序。村民贺桂荣在丈夫住院的情况下,依然捐出1000多元。她说:“再难也不能苦了孩子。”这些点滴心意,汇聚成南岸村特有的温度。

更可喜的是,托管班的影响力正在扩大。周边村庄纷纷前来取经,今年暑假有3个村联合办班,共享师资和课程资源。

“我们希望能把托管班办得更规范、更科学,打造成乡村振兴的人才摇篮。也期待更多地方开展这类工作,吸引更多大学生志愿者和爱心人士参与支持。”陈文发满怀期待地表示。

一审:谢莉娜

二审:唐思思

三审:刘小飞

作者:郴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谢韬 见习生 钟富威 编辑:谢莉娜
精彩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