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11月20日,初冬的郴州经开区寒意渐浓,湖南竹之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的精加工车间内却是一片繁忙景象。热干成型、激光切割等先进设备高效运转,竹刀、竹叉、竹勺等精美餐具在自动化流水线上依次成型、鱼贯而出。“今天刚发走两个货柜的木盒产品,主要用于海外市场的水果和蛋糕包装。”该公司副总经理郭安琪说。

这抹走向世界的“郴州绿”,源自一场始于2017年的绿色转型。面对全球“限塑”浪潮,公司董事长陈红专毅然放弃经营多年的塑料制品业务,回到家乡投身“以竹代塑”的创业之路。“当时我们就认定,这不仅是产业发展的未来方向,更是一份环保责任。”陈红专回忆道。创业之路并不平坦,竹材处理周期长、易霉变等难题一度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。经过投入数百万元研发资金进行技术攻坚,企业最终突破技术瓶颈,独创竹材速干处理技术,将生产周期压缩至72小时,实现了从原料到成品仅需7天的飞速发展,日产能从50万支大幅提升至300万支。
“我们全程采用物理加工,不添加任何化学助剂。”郭安琪表示,这种纯天然工艺确保产品在使用后能够完全自然降解,真正实现“从自然中来,回自然中去”的生态循环。凭借过硬的产品质量和先进的环保理念,竹之源的产品成功打入国际高端市场,登上了美国、印度航空公司的飞机餐盘。今年,企业通过参加春秋两届广交会、亚洲礼品展等国际展会,成功开拓了中东、东南亚市场,并进一步深化了在欧洲市场的布局,新开发的木盒系列产品成为业绩增长的新引擎。截至目前,企业销售额达5000万元,同比增长20%。
在苏仙区,协成管业的创新实践同样展现了“以竹代塑”的广阔前景。该公司自2019年累计投入3000万元进行技术研发,成功在管道产品中加入竹粉,替代了50%的塑料成分。其推出的竹纤维复合波纹管不仅更具经济性和耐腐蚀性能,还兼具环保低碳特性。目前,该产品已占据全国43.1%的细分市场,“竹纤维复合材料管材”入选全国首批“以竹代塑”重点推广科技成果。

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指出:“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,坚持智能化、绿色化、融合化方向,加快建设制造强国、质量强国、航天强国、交通强国、网络强国,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,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。”
郴州积极贯彻落实这一要求,出台《郴州市推进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》等文件,深入推进“智赋万企”行动和“五好”园区建设。将南竹加工纳入“1221”现代化产业体系,通过一系列政策扶持,已形成以竹筷、竹拉丝、竹炭等为主的加工体系。目前,全市拥有竹加工企业124家,其中省级龙头企业17家,2024年竹产业产值达17.3亿元,带动从业人员16.8万人。

一审 | 曹琛
二审 | 张明
三审 | 叶龙斌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