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进一步激发民间投资活力、促进民间投资高质量发展,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《关于进一步促进民间投资发展的若干措施》,围绕关键环节推出13条针对性举措。这套精准务实的政策“组合拳”,直面民间投资长期存在的堵点难点,既彰显了国家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坚定决心,也传递出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鲜明导向,将为巩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注入强劲动能。
聚力“制度破冰”,全面破除准入壁垒,激活民间投资新引擎。制度创新是激活民间投资的核心抓手。此次政策在制度层面实现重要突破,为民间资本打开更广阔的投资空间。针对铁路、核电、油气管道等重大基础设施领域,明确民间资本持股比例可突破10%,以量化标准打破长期制约的“玻璃门”;在低空经济、商业航天等新兴领域,积极引导民间资本有序进入,在频率许可、发射审批等关键环节全面落实公平待遇。通过系统性清理准入限制、完善特许经营机制、消除招标歧视等举措,加快构建“非禁即入、公平竞争”的市场新生态。这些制度性安排不仅拓宽了投资边界,更以稳定透明的制度预期有效提振了市场信心。
着力金融“活水”,畅通多元融资血脉,注入实体经济新动能。破解融资难题是促进民间投资的关键支撑。政策创新运用多元化金融工具,构建全方位、多层次的支持体系。政策性金融持续发力,扩大中央预算内投资引导规模,创新政策性金融工具补充项目资本金,为重点领域民间投资提供有力支撑;市场融资机制同步优化,推动金融机构制定民营企业年度服务目标,强化尽职免责机制,建设国家级投融资服务平台,全面推广“创新积分制”,显著提升融资可得性。政府采购支持实现重大突破,明确40%以上采购份额面向中小企业,预付款比例提升至30%以上,有效改善企业现金流。同时,基础设施REITs常态化发行、科技型企业上市“绿色通道”等措施协同推进,持续拓宽资本退出路径,构建起“投得进、退得出”的良性发展循环。
全力“生态培育”,厚植创新发展沃土,构筑产业协同新格局。优质生态是民间投资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。政策聚焦民营企业全周期发展需求,系统性构筑创新发展沃土。基础设施使用保障全面升级,明确民营企业在电力并网、管网使用、运力调配等环节的合法权益,通过完善行业管理规则、深化公共事业改革,破除“运营壁垒”;创新支撑体系持续完善,鼓励民营企业自建重大中试平台,支持国企、高校院所提供市场化中试服务,简化审批流程,精准打通成果转化“最后一公里”;数字化赋能专项推进,支持链主企业建设综合性数字平台,培育专业数字化服务商,深入实施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行动,全面提升企业数字化竞争力。这些举措协同发力,为民营企业营造了更优质的发展环境,显著增强了企业发展韧性与市场活力。
当前,促进民间投资的号角已经吹响。随着破除壁垒的“硬措施”落地见效、金融“活水”的“精准滴灌”持续发力、创新生态的“沃土养分”不断积累,民间投资必将迎来新一轮发展热潮。展望未来,各项政策举措的深入推进,将推动民间投资活力充分释放、市场主体获得感持续提升。这既是投资空间的战略性拓展,更是发展理念的深刻变革与制度体系的系统性升级,必将引领民间投资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。
一审 | 邓金秋
二审 | 陶子瑶
三审 | 刘小飞
